我喜欢的一位作家
蒋方舟“天才”时天才得无与伦比,“普通”时普通得广受热议。她骑在80后与90后的界墙上,吼吼吼地向两面发声,惊悚了所有想思考,又跋涉不到思考前沿的人。
翻开近邻的几期《读者》,就会发现,这个美丽的女子所写过的文字丝毫不见封存的迹象,继续走俏。你想罢免她的发表权?难!
《读者》2013年第17期里,她的《伉俪》一文选了三对切肤相亲的男女。第一对是大学的同学,第二对是工作单位的同事,第三对是自己心目中最像作家的`作家。她想由此判断,什么样的人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伉俪。
其实这篇文章最先发在她新浪博客里的博文,我在她发布的半小时内就看见了。她是那样不刻意,我是那样轻松漫读。
不想之后我们又在《读者》里相遇了,才知道她不大稀罕的,读者不见得不稀罕。
第21期《读者》里,她讲述《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在新浪博客里,她的题目是《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路》。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头一部分讲大陆人都“想红”,以此作为自己最大最不现实的梦。第二部分讲台湾人对年轻们的教育,从做厨子、开计程车抓起,不好高骛远。还举例一个报社社长的儿子,去美国读了哈佛回来,做了一名普通的西餐厨师。最后一部分讲了大陆的大学生毕业时,政府鼓励到基层去,而多数学生只站在大红的标语下迷茫:是出国工作呢?读研呢?还是费尽周折安下一个北京户口?
教育的区别,摊到受教育者头上的选择,就是这样有调没调。
第22期《读者·校园版》里,她说《莫高窟的挣扎》。她到过敦煌。她居然到过敦煌。我这个甘肃的主人,还不曾与敦煌有过注目吻呢!
这篇文章我是喜欢的。她想告诉人们: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莫高窟经历过四重磨难:自然的风化,宗教的变迁,智者的不懂,常人的不惜。
瞧瞧,蒋方舟的文字,依然那样井喷,像劲霸方便面一样的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