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是马拉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1一个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人槍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槍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
一个几乎改变国家命运的女孩。她的勇敢抗争令人惊讶,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千钧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幽默感与优雅。有些人是注定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一个。
马拉拉的话很真实,没有过多的文采藻饰,有的只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最朴实的心声,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无穷渴望。“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马拉拉曾这么说。
我不能说那是最黑暗的一天。在她被谋杀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很黑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她一直都相信“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2仿佛是完成了一场遥远的跋涉,从陌生的世界里回到现实,身心感到疲惫。
马拉拉身上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光环,然而通读此书,这个光环毫不刺眼,她甚至只用了一句话把诺贝尔和平奖带过。 ……此处隐藏1548个字……过太阳穴,靠近左眼,然后往下约18英寸,射向左肩,然后嵌在那里。“本来,子弹有可能射穿眼珠,或者射进脑袋的。”被射中的三个女孩,都活了下来,这说明什么,“真理永远勇往直前!”
自后,她的事迹在各国传播开来,越来越多正义的声音说话了,开始支持,开始重拾勇气。一个女孩的一个和平的受教育的梦渐渐不只是梦,她的付出堪称无价,是里程碑的事迹。但是,马拉拉不想要被标榜成为一个名人,她只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好学生,是一个懂事的女儿,是两个弟弟的大姐姐,然而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她的枪杀,因为好奇。14岁,是斯瓦特的成年人的标志。正好在她成年的时候,获得了巴基斯坦首届国家青年奖,她的勇气和理念受到认可。16岁的时候,马拉拉应邀去联合国发表演讲,这个女孩,把知识当做武器,为了和平,挺身而出。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4今天在深圳图书馆一心去找《城南旧事》,无果;随手拿起这本《我是马拉拉》,用三个半小时读完了。
之前我得唠叨点别的,在上海学习西班牙的时光里,自觉无比的快乐。每周一、三的晚上是我最得意的时候。阿卜杜拉经常坐我后面,这货是上外学阿拉伯语出身的,之后又去读了理工科。他是个穆斯林,但是不知道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他在也门生活过两年的经历在我心里骚动至今。
我是个扎实的无神论者,我也是个扎实的女权主义者。我对深受宗教法庭绑架的人民感到无力的愤慨!女人不能开车、出轨要被石头砸死(还需亲友观看),我无法接纳。但是我慵懒又无知,但是马拉拉及她的父亲改变我的看法,这群了不起的巴基斯坦人,把生命的意义写在了天空上、写在了白云上、写在了小河间!
教育是一种使命,回过头来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样的事情忙碌才能让我们在死后五百年仍不觉得浪费了粮食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