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札记散文
之一:钓鱼,或者赛跑
很奇怪,读《追忆似水年华》,忽然感到,有时像是在钓鱼,有时又像是在赛跑。
读着大量细致真切而又看似琐碎的描述段落,感觉极像是在钓鱼——静静地欣赏着湖面美景、周遭风光,从容不迫地等待鱼儿上钩。就是这种安然恬淡感觉。氛围很好。心情平静。耐心等待。静心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的刹那。
总是先有一些小鱼急惶惶撞来,于是我把它们尽数收入囊中。
其一,从文本里一次又一次惊人地发现,在作品前面感受到的意境内涵,会如期出现于后面的文字里——那种阅读者与写作者心灵层次的不谋而合,能够叫人顿生快意。
其二,文本纷繁不乱、精致趣味的结构,传神逼真、细腻准确的心理刻画,自然本真、独特别致的遐想思辩,都会使人惊叹不已。
譬如对一般事物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三座令他喜悦非常的塔影,到最后居然被他想象成田野上的三朵小花,或者被他联想到传说中的三位姑娘——“她们怯怯地寻路,只见她们高贵的身影磕磕绊绊,后来就彼此紧挨在一起,一个躲到一个的身后,在夕阳未消的天边只留下一个婀娜卑谦的黑影,最终在夜色苍茫中消隐。”使得文字具有了温情脉脉,具有了鲜灵动感,在人们心里永久地闪亮。
尤其是那些颇具思辩意味的文字,令人着迷。
比如放弃。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无论什么,若都珍惜备至,注定要两手空空。因为太拥挤,大脑会窒息;因为太多,两手会忙不过来, ……此处隐藏3978个字……续不断,蜿蜒不绝,一如山环水绕般那么自然天成,自成意趣。我们发现,构成文本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情节,而是回忆过程本身。普鲁斯特以内在时间对抗着永远流逝的外在时间。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时间流逝的最真实的形式,即空间化形式。现实中的时间流逝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无形无声的,但同时又是繁复多层的。而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一切发生,改变,或者让你记忆,或者让你遗忘。
不可讳言,谁都拥有一些重要日子。而这些重要的日子便是时间得以完成的日子,它们是回忆的日子,而不为经验所标明。它们与其他的日子没有联系,卓然独立于时间之外,长存于作者心中。重要的日子,有时甚至只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或者几分几秒,一瞬间,一刹那。电光石火般,它们在作者记忆里定格,其他时间发生的一切则支离破碎,悄然丧失,不复存在。普鲁斯特紧紧抓住这种时间流逝的最真实的形式,把自己的触觉深深探入时间的隧道,在一种有意无意中实现了保留真实记忆的目的。
我们对这样的经历也许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无法坚持不懈地将它们形成有机的一个整体。并且饶有趣味。我不由地记起,姥姥家曾经那样普通的一所房子,在现在的我想来,竟然那么迷人温暖。对房子的记忆残缺不整,却美好无比。这全是情绪使然。你的情绪非常微妙。它会让你把平常的看作奇异的,它会改变事物本来的面目。它会为事物涂脂抹粉。只是我们自己还想当然地以为事物本来就是那么美妙神奇。但是,尽管如此,我明白了,一时一刹的记忆点滴当然神奇,但还不足以构成蕴涵丰富的艺术欣赏对象。而普鲁斯特以其卓尔不凡的天才手笔,完成了这种构成。
重要日子之外,是那些空洞的时间,也即无法重构意趣意义的时间,它们空洞庞杂巨大。普鲁斯特则拒绝、排斥外在空洞的连续性时间,并不遗余力地重构了内在意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