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留点空白作文
一次课堂上让学生做练习,由于课前准备得不够充分,我对一道题目的解答心中没底。看着学生向我求助的目光,我更是一头乱麻,理不出解题的头绪和思路来。我表面故作镇静,引导学生这里添条辅助线尝试尝试、那里从已知条件推算推算。学生反复考虑斟酌,居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到另一班上同样的课时,我吸取教训,备课充分,讲解详细。可几天后的测试结果却是:还是这个知识点,第一个班只有6名学生做错,而经过我精心讲解的第二个班的正确率还不到50%,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为什么?我想,自己的“未作准备”,恰恰留出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而讲解详尽的课堂,倒使学生的心智处于懒惰状态,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这正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跟着别人走,也可以自己问路摸索着走,而自己问路摸索着走,记忆肯定比跟着别人走来得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留有“空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先“探路摸索走”,则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当然,教师“未作准备”的'态度则是要摈弃的)
教学中也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埋怨:“我都讲清楚了,学生要是再不懂,那我也没有办法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我已经讲三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可能与课堂没有“空白”、学生没有积极思考消化有关。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就不能得到拓展,知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内化。因而,课堂要留点“空白”,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内化。
放眼当今课堂,“空白”少得可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成熟,就急于请学生回答,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布置几个习题,学生刚刚读懂题目,教师就开始点拨提示,于是一些学生的思路被打断;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就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急于拓展阅读。这些都属于课堂中“空白”缺失的现象,也反映出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的严重不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有意“空白”,有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