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武学的关系

时间:2023-03-30 23:19:58

文学与武学的关系

文学与武学的关系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武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古尚武精神到处可寻,历朝历代都少不了武将的功勋。故有“文以治国,武可安邦”的说法。随着武术起源的历史长流,流传至今的尚武精神日益昌盛。孔圣人的祖父就是一名武士,其父亲也是武将出身,而孔子虽是儒家的创始人,主要宣扬以文治国的方针,但在孔子的所有画像中大家不免会留意这个大儒学家腰中系有佩剑,可见孔子也习武尚武,不然他怎么能毫发无损的去周游列国?诗仙李白最喜酒后舞剑,他不但文采超群,剑技也是一绝。当然文人喜墨,以静为主,武将喜剑,以动为攻。自然人们的意识就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定论“文人尚武是常事,武将识文不常见”。就如我国很多著名武将一样,只知道他们战场骁勇杀敌,功勋显赫,就错认为他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只会舞枪弄棒。我们如若深入了解就不难明白“武将文采不弱文”的另一面。三国枭雄曹操的《观沧海》,著名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渡怒江》,还有近代的武将朱德司令的《飞渡河》等,这些武将们的诗词是大气磅礴,别具一格无人能够效仿。难道说武将不懂文吗?如果武将们真的大字不识他们又如何排兵布阵,《孙子兵法》又从何而来。所以“武无文则惘,文无武则怠”二者是相依相扶的,没有文的韬略就无国的稳健,没有武的震慑就无邦的安定,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武术传播者我们应该感到光荣和荣幸,因为我们在努力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而我们新型的练武者更应该注重对文化的修养与学习 ……此处隐藏1406个字……质而发挥最大潜能。当学员在学习动作的同时牢固掌握了动作原理就能使自己的体质,协调,力量,精神通过练习展现出来,对动作能更好的灵活掌握形成自己的独有的风格,这就是真的自我潜能发掘。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武术的教学,对于传统武术套路的要领及特点想牢固灵活的掌握更要不断的去钻研和揣摸,并非要去多练死练不停的练,要通过自身体质和接受能力举一反三,多讲,勤讲,多看,多想,一招多法的去传授,这就是个人技术打造,因材施教。同一套七星拳会的人演练的风格,力量,节奏,规范性尽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牢固灵活的动作原理上大脑里呈现出自己动作版型,发挥了自己潜能形成了自己的演练风格。当然接受理解到灵活掌握也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的接收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快有慢。从而就能找出原因,一般文化知识丰富的学员和一般的相比较对于理论的理解会稍慢。所以对于理论教学文化素质很重要,想要理论教学更好的,顺利的实施发展,必须要求练习者的文化培养。古代著名的武将特别重视自己的文学的吸取,他们需要读兵法,需要画战图,需要写奏表,如果不去充实自己文化的素养怎么带好兵,又怎么排兵布阵,这都需要文学的基础。武将们不断的增长自己的才智方有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赫赫功勋。

武者以粗见拙是错误的观点,高雅的武者谈吐清新自然,给人平和。内在的修养不弱文人,甚至高于文人。在这新的科技文明社会,我们武者更应该去修炼自己的高深素质,谈吐有理,做事有序沉稳,让人们去真正的认识中国武术的内涵,去了解武术的深层文化。只有如此,我们中国武术才能日益强大,才能让世界更多的人去喜欢,去热爱,去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国的魂。我们都要为成为武魂的传承者而努力,做到“文有阳刚之气,武有儒雅之风”。以自己是一名中国武者而骄傲,而自豪。

《文学与武学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